Search


不管是燙麵法的戚風或湯種法的麵包做法,最初都是採用中式麵食的燙麵法發想出的,所以我們還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不管是燙麵法的戚風或湯種法的麵包做法,最初都是採用中式麵食的燙麵法發想出的,所以我們還是最厲害的,哈哈)))會不會被揍﹖﹖﹖

中式點心的燙麵是利用熱水改變麵粉中澱粉和蛋白質的特性,來得到不同性質的麵糰。原則上應使用80℃以上的熱水沖入麵粉中快速攪拌使所有麵粉皆接觸到熱水,然後再立即沖入冷水來調整麵糰柔軟度。如果麵糰完全成糰後發現麵糰太硬,此時再加入冷水調整,效果將會大打折扣。

燙麵成品的筋性差,拉力及彈性差,但可塑性良好,產品不易變形,成品色澤較深,略帶甜味,質地柔軟,適合做蒸餃、燒賣,或是煎、烙的蔥油餅、蛋餅、燒餅等。一般調製時是以麵粉一半重量的滾水加入攪拌,然後再加入適量的冷水調整軟硬度。揉好的麵糰需要鬆弛與冷卻,以使麵糰吸水均勻形成良好的可塑性。

★★麵粉中造成影響冷水主要兩種物質的特性★★
◆澱粉
澱粉能與水結合,受熱後會糊化而產生膨脹。在水溫達53℃時麵粉的吸水性開始改變,到了水溫60℃時麵粉開始糊化,體積會比吸收常溫的水更大,吸水量也會增加,到了80℃以上時,大量的澱粉溶於水中,粘度增加,吸水量也增加。

◆蛋白質
蛋白質是麵筋形成的主要成分,麵粉中的蛋白質與水結合後會產生麵筋,受熱後會變性,因此與水絡合的能力會減弱(這是為什麼西式麵包多使用冷水或是溫水的原因)。一般而言,中式麵食多使用中筋麵粉,其蛋白質含量約在 9~11%左右,在常溫水下蛋白質會形成柔軟有彈性的麵筋,但水溫升至 60℃~70℃時,蛋白質變性凝固,麵筋的彈性與展性下降,吸水降低,水溫更高,筋性及彈展性就降得愈低。

因此在操作時,是先以滾水倒入麵粉,破壞蛋白質產生的麵筋強度,這時候雖然蛋白質吸水量減少,但澱粉也因受熱增加吸水量,在確定所有的麵粉都與滾水攪拌後(沒有麵粉細末,麵粉成為一塊塊的疙瘩或是呈粗粒狀),再加入需要的冷水。如果麵粉沒有完全與滾水拌和,形成的麵筋很容易會使烤出來的麵皮變得乾硬像鐵板一樣。

因此:為了讓戚風蛋糕的口感和保濕性更好,也就有了燙麵法戚風的做法出現,不過做法有很多版本~~

一.將液體油或奶油加熱至滾或有油紋,再倒入麵粉拌勻,最後再加入牛奶和蛋。

可是滾和有油紋,每個人判斷不同,也有可能同一個人也次次不同,所以我比較喜歡的做法是,溫度計測量法。也就是把牛奶和奶油加熱至65℃,倒入麵粉迅速拌勻再加入蛋拌勻,這樣的做法,除非溫度計鬧脾氣,每次的成品都會比較好控制。

【湯種法】
也是由直接法演化而來的製作方法。因為麵包的鬆軟程度與麵糰的含水量有直接關係,所以為了做出柔軟如雲朵般的麵包,師傅也就開始一直在麵糰的含水量上做文章。

湯種是先將部分麵粉與水混合,然後加熱,使得澱粉糊化,這個糊化的麵糊就稱為湯種。等湯種冷卻後(一般會放冰箱冷藏隔天再使用),再跟其它的麵包材料一起攪拌,揉出麵筋,再進行醱酵整形烤焙,用這樣的工序製作出來的麵包就稱為湯種麵包。

優點:
因為澱粉糊化後可以吸收更多的水份,所以使得麵糰的含水量就會增高。一來使得麵包鬆軟,二來可以減緩麵包的水份流失,延長保存期限。

缺點:
湯種加熱的溫度不好控制,操作上會有一定的難度。

湯種法詳解:

最經典的湯種製作方法是《65℃湯種》,也就是必需用温度計测量,將湯種加熱至65℃,這時的湯種無論是颜色還是口感都是最佳的,溫度太高會使得湯種颜色變灰,做出的麵包不潔白。溫度太低則會使得麵粉糊化的程度不夠,吸水性不強,所以65℃是一個可以兼顧颜色和口感的最佳狀態。

其實湯種法應該是由“燙種法”改良而來,燙種是用熱水直接將麵粉燙熟,然後再加入麵包麵糰中一起攪拌或手揉麵。也是一樣可以達到增加水份的作用。也因為湯種的溫度不好測量和控制,因此現在大家基本上都是用燙種的製作方法了。

備註:
無論是直接法、中種法還是湯種法製作的麵包,都應該使用高溫短時間的烘烤方式,保留麵糰中最多的水份,使麵包保持鬆軟可口。

★注意湯種不應超過麵糰整體重量的25%,過多的話會影響麵包成型後的外觀。

製作完成的湯種如果沒有用完,可以密封好放入冰箱冷藏保存1-2天,如果湯種麵糊出現發灰的現象,表示湯種已經變質,不能再使用了。

★★湯種的做法
而一樣的;不管要做的湯種是用幾℃的湯種,我也是把水加熱到65℃(從65℃~100℃的溫度其實都可以,差別在吸水性和麵包的潔白度),把水再沖到麵粉裏攪拌至溫度下降後,取出放入塑膠袋中放入冰箱中冷藏使用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View all posts